网站首页 > 设计名人> 文章内容

魏武挥:下一个微博的机会

※发布时间:2018-9-6 6:07:57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本文不谈微博的商业机会和营销价值,对如何赚钱感兴趣的请绕行。 一 利用名人明星委员们的效应,新浪微博已经是国内头号微博网站。虽然没有用“指定微博”或者“授权赞助商”的名义,但事实上,已经帮助到新浪微博的再一次普及。这是一个客观存在,它是没有用的。 新浪微博可以说是中国最大的名人叽歪聚集地,平心而论,再造一个一来没有必要,二来绝无可能。follow ...

  利用名人明星委员们的效应,新浪微博已经是国内头号微博网站。虽然没有用“指定微博”或者“授权赞助商”的名义,但事实上,已经帮助到新浪微博的再一次普及。这是一个客观存在,它是没有用的。

  新浪微博可以说是中国最大的名人叽歪聚集地,平心而论,再造一个一来没有必要,二来绝无可能。followers被定义为“粉丝”,一点也没有错。新浪微博打造出两样很符合名人现象的东西:

  其一,对粉丝而言,一种虚幻的认识名人的感觉:我关注了某名人(偶像),ta的叽叽歪歪我都能看到,似乎我和ta就认识了。如果该名人(偶像)关注我了,那是大大值得庆贺的。于是,当有某名人(偶像)粉丝如云,而ta自己关注的人很少的时候,粉丝们不满了:你也忒骄傲了。但其实压根就不知道一点:本来这种和名人(偶像)的关系就是虚幻的。——你是认识,但胡总认识你么?

  其二,对名人(偶像)而言,一种登高一呼,应者云集的感觉。我的每句发言都可以让上万人甚至十数万人看到,这种感觉说实话是很爽的。影响力是一种,人们对都是膜拜的。不过,这里同样有虚幻的成分,一来有可能该粉丝关注人太多,你的信息ta没有瞧见(被推到第二页去了),二来ta就算瞧见了,那个时刻未必有心情有时间“真正地”关注一下,三来这个粉丝follow你本来就是建立在“虚幻地认识一个名人”的感觉基础上的,ta未必在意你的每一句话。

  故而,新浪微博其实建立起来的是一个比较虚幻的名利场,在信息的有效流动上,新浪微博还有很多事没有做——这对于后进的微博,其实是一个机会。如果想和新浪微博在名利场上较劲,一起拉名人,那是一点机会都没有的——当年博客之战就是明证。

  不过,实施名人战略的新浪微博其实解决了一个新人的困惑:上来以后干嘛?至少ta可以去名人堂里逛逛——人总归有那么几个看得顺眼又大致知道的名人的——然后关注一下。这个困惑的解决很重要,会降低新微博用户的“死亡率”。而它的竞争对手,的确,很有些来了以后不知道干嘛的感觉。

  长久以来,我在twitter上最困惑的事是:不知道该follow谁。我心里很明白我自己的倾向性,我也知道如果按着这个倾向性去follow人,我会看到一个很不真实的,这叫做small group thinking(小团队思考),容易产生偏激的情绪。故而我twitter上,说实话,我关注的人很少很少:不到十个人。而这些人的大部,其实我都是认识的,我有各种方式可以和他们互动交流,不一定非得twitter。

  我本来还想好好学习一下怎么follow,不过客观现实没给我机会。虽然我也会翻,但翻总是件很累人的事,故而基本就搁下了。

  新浪微博同样给我带来这样的困惑:我不知道该关注谁。我给自己加了个“新”“互联网”之类的标签,于是新浪微博提醒我可以关注“老沉”(也就是新浪的陈彤大人),但我实在没有兴趣关注他,因为我知道他在微博上不会谈任何类似《新浪之道》这本书里的东西,我关注他作甚?

  我也知道新浪微博上有北大的胡泳这个人,我关注了他一下,但后来发现他成天在谈他的双胞胎,这是他的,但我一点兴趣也没有。有这个时间看他的双胞胎,不如再拿起他的译作《数字化》啃啃,关注他这个动作,说实话——没有任何——对我而言,纯属浪费时间。

  名人(偶像)利用微博来加大和牢固ta的影响力,我不能说我一点这方面的动机都没有,但我也的确想利用微博来获知更多的我感兴趣的东西。新浪微博在这有些努力,但努力得还很不够。对于一个比如IT名人而言,让ta每句话都和IT有关委实要求太高了。但如果ta不是很多话都和IT有关,我又怎么能在很快的时间里决定要不要关注ta呢?

  信息的流动,在微博里出现了问题。我很想看点我不知道的东西,但在微博里,这似乎变得很困难。你浸淫微博时间越长,你就越会发现,转来转去,都是small group thinking。比如说,我最近对很感兴趣,我在我的新浪微博里赫然发现:怎么那么多人在讨论?似乎三个字成为了这两天的话题重点——我认为,这绝非真实的情况。

  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不是link一下那么简单的。人和人的关系是建立在信息流动之上的。当信息流动出现问题后(我愿意用经济学的一个名词来称呼它:滞胀,看上去多得多不得了,其实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人和人的关系,是建立不起来的。

  其一、搜索。实时搜索是一门比较高深的技术活,也许做不了实时搜索,那就搞个延迟半小时搜索?我以为,重点不在于实时,而在于分词的良好,以及搜索结果的排序。比如我搜“和服”,你不能把“销售和服务”也反馈给我(这只是一个很简单的分词例子,相信各大微博都已经解决了,不过,根据左侧这张来自新浪微博截图的相关话题,看来还是要改进的)。另外还要考虑的问题是:这个结果排序为何?我以为可以参考类似PR的算法,不能简单地按照时间排序,要根据这条信息的实际质量(比如评论数啦转发数啦)来进行排序;

  其二、话题推荐。左侧是网易微博的话题推荐。说实话,做得很烂。因为就我个人而言,这六个话题,我一个兴趣都没有。这方面,新浪微博也差不多,基本上是按照最热的话题来输出的。但运营者不得不需要考虑使用者的感受,几个ta一点都没有兴趣的话题搁在那里,还不如放条广告算球。

  那么,怎么知道此人的兴趣呢?比较简单的方法是从此人的标签来判断(似乎这目前也只是新浪微博的配备)。通过此人的标签,再配合数据库中拥有同样标签的人所输出的话题,推送此人“推荐话题”。如果这个用户没有定义过标签,那只好求助于语义挖掘了:分析此用户的一贯信息发布,来获取此用户感兴趣的东西。

  用户推荐其实需要用户做更多的个人披露——这也符合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建立的原则:对自己讳莫如深的人(连个假都不造)是很难有很多社会关系的。从此人的毕业院校、工作经历等,可以做更优化的匹配。新浪的标签是一个不错的做法,可以让标签重合度高的人匹配起来。

  但对用户行为进行分析挖掘,也是优化匹配的方法,比如记录ta的评论和转发的话题的性质,以获取ta有兴趣的话题,再从数据库里寻找这些话题的多发者来匹配ta。

  其实,有一些小还是有用的,比如说:同姓的人匹配,类似张李王陈之类的大姓就免了,小姓还是蛮有趣的。比如我天生就对姓魏的有些“亲近感”。还有就是一些算命的东西其实是个不错的算法,比如生辰八字的匹配,比如姓名笔画数的匹配,比如星座之类的匹配(不过不要俗到巨蟹配天蝎这种,稍微讲点什么太阳星座落于何处之类)。有时候,一些性格方面的算命,还是有些效果的。脾气相投的人,一旦匹配上,维持下去的可能性会大些。

  其四、类似豆瓣猜的功能。在微博侧边栏可以有一个随机话题的推荐板块,如果实在没有数据,就胡乱输出几条热话题,如果有数据,就可以适当优化输出,尽可能地该用户感兴趣。可以提供“不感兴趣”的按钮来获取记录,也需要该用户的点击、评论、转发的行为,来得到ta是“感兴趣”的记录。分析这些话题性质,以确保下一次更好地输出随机话题。

  这其实是相当棘手的问题。上一部分的“其四”或可能解决ta很无聊很迷茫的问题,但只能解决一部分。

  人建立关系的心理其实这样一个过程:先找人、其次互动、再次根据信息流动来确定这个人的关系要不要继续下去。所以信息流动能够让关系长久,但起手上来,还是先找人(类似蛇吐舌头的吐信过程)。

  所以对于一个新帐号而言,应该有让ta找人的用户体验良好的工具。去名人堂找人是个方法,但新浪玩过了,而且不可能再玩出一个更牛×的名人堂。竞争者们怎么办?

  要新用户一步步找下去,比如找个校友?嗯,你就得到ta毕业院校了,比如找个志同道合的?嗯,你就得到ta兴趣所在了。一开始的匹配总是有些错误的,但随着用户的行为越多,你的匹配会越准确。

  但抛开新手困惑问题不谈,如果用户在使用微博后产生了一种厌倦,少量是合理的,但大量就显然不合理。应该是:用得越多,用起来越爽。如果用得越多,越觉得厌倦,这个产品的设计,是失败的。

  我很烦别人说:就这么简单。这个,哪里来的简单二字 —— 你知道你这么个动作,肌肉的运动是多么复杂的一个过程么?

  此文下午六点开始写,中间从网易一哥们那里听到点不太好的消息,搞得有些心烦意乱,中间搁下了。于是,可能有些前言不搭后语,勿怪。

  UPDATE:呵呵,是的,看上去百度搞这个很有些实力的:国内首屈一指的搜索能力和语义分析。无论是空间还是IM,hi百度就没怎么做成过。不晓得这次李总要不要赶个时髦,一举改变百度历来只重视信息不重视人的作风。。要知道,大洋彼岸,google可是窥视和提防twitter很久了。

  更重要的一点在于,一个搜索引擎其实是能知道用户大致对什么感兴趣的。(门户如果实施通行证战略,也能做到,记录处于登录状态下的微博用户在内容中心的浏览行为),这对于为新微博用户提供服务,有着良好的数据支撑。顾顺章灭门案

  文章由325棋牌提供发布

关键词:微博 名人定义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