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包装设计> 文章内容

藏在画家故居里的老康

※发布时间:2018-4-15 23:09:37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今年夏天寻访老康(即康·巴乌斯托夫斯基,编者注)回来,我像坐下了病。每当夜深人静躺在床上,脑子里就是从未谋面过的想象当中的梅拉尔。我始终没有想明白,为什么一处偶然从茶叶包装纸上发现的地图,就生生地改变了康·巴乌斯托夫斯基的人生和创作轨迹?那是怎样一片神奇的土地,让一位已经成名的作家义无反顾地抛弃自己熟悉的生活和驾轻就熟的创作领域,从此走进那片陌生的,却与自己相伴到死的森林湖泊?

  为了提高再访老康的效率和质量,出发前我上网搜索所有关于老康的书籍和资料,发现关于老康的信息很少,生平简介寥寥数语,其在中国引进出版的著作,除了《金蔷薇》和195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巴乌斯托夫斯基选集》上下薄薄两本之外,也只有两三个版本的散文集,与世界上众多如雷贯耳的作家和他们的皇皇巨著相比,老康确实有点乏善可陈,难怪国内有些资深书人都对他不甚了解。

  我抱着一线希望,在孔夫子旧书网的搜索栏中输入了康·巴乌斯托夫斯基的名字,居然搜到了一本看上去很薄很破旧的绿色封面小书《巴乌斯托夫斯基》,但却是俄文原版的,系莫斯科文学出版社1983年出版的版本。虽然我不懂俄文,虽然这本三十多年前出版的小书要价不菲,但我还是毫不犹豫地立马付款买下。仿佛稍一犹豫,老康就会倏然消失。

  汤老板和琳琳这一次事先也做足了功课,挖地三尺地从俄罗斯各个网站上搜罗了所有和老康相关的信息资料,具体规划圈点了走读老康的详细线图——第一站:卡卢——塔鲁萨;第二站:梁赞州——索洛恰;第三站:梅拉尔。前两站是老康长期居住和生活写作的地方,那里应该有他真正意义上的故居,而梅拉尔则是老康笔下的文学家园,一片布满森林、湖泊、溪流以及各种动物的神奇土地。

  老康1892年出生在莫斯科,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在乌克兰首都基辅度过,那是一段快乐的时光。老康曾经在一篇自传小文《简单谈谈我自己》中动情地写道:基辅的春天,乌克兰明媚柔和的春天,是尽情遐想、悠然神往、彻夜不眠的美妙时刻。含着露水的紫丁香丛、基辅花园嫩绿色的树木花草、白杨树和蜡烛似的玫瑰色的老栗树的芬芳,这一切都蕴藏着青春的气息。这样的春天,不跟中学里留着大辫子的姑娘谈恋爱,不写诗是不可能的。于是,在基辅上中学的老康开始写诗。

  1911年,也是老康在基辅中学的最后一年,十九岁的他写出了自己的第一个短篇小说《在水上》,发表在基辅的文学《星火》上,但那时谁也没有从老康这篇作中看出他创作方面的才华。等到老康写出《卡拉——布加日海湾》且一举成名的时候,他已年近不惑。我们今天已经无从考究那个时期作家生命中到底发生了什么重大的变故,又是什么促使作家在成名之后突然离开莫斯科的繁华喧闹,藏匿于一个远离莫斯科不为人知的地方?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张让老康发现梅拉尔的包茶叶的旧地图,不过是一个偶然契机罢了,即便没有梅拉尔,老康一定也会去其他地方。

  琳琳查到了老康在卡卢加的塔鲁萨有故居,却没有查到老康在索洛恰的故居。我觉得这不太可能。1930年,老康第一次到索洛恰度假,住在一个不知名的村子里。从那以后,他每年都要来索洛恰,每次来都会住上一段时间,而且越住时间越长,有时候一住就是几个月,甚至大半年。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到五十年代,老康在索洛恰断断续续住了二十年。梅拉尔就在索洛恰附近,老康写梅拉尔系列的所有文字几乎都是在索洛恰完成。我不相信,一个住了二十年之久的地方,也是作家创作生命最旺盛的阶段,怎么可能没有作家的故居?

  终于找到老康的足迹啦!我搜索了关键词:巴乌斯托夫斯基在索洛恰,查了很多网页都没有什么信息,就搜索关键词下面的图片,看到一个博物馆的房子,点开看又不是老康故居。我又换了个浏览器搜,发现也有这个房子,就找到这个故居的网站,发现这是一个画家的故居,在介绍的最后部分提到老康在此住过。我已经查到这位画家故居的地址和电话。

  画家名叫伊凡·彼得洛维奇·巴扎勒斯金,俄罗斯网页上对这位古典主义画家倒是有较为详细的介绍。1837年,巴扎勒斯金出生在梁赞,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先后去世,八岁时,他就成了孤儿。他先是跟着爷爷长大,后来爷爷也死了,他就进了孤儿院。在孤儿院里,巴扎勒斯金开始学习画画。孤儿院院长看出这孩子有画画的天赋,就给他买来纸笔,还专门请了一位老师教他。这位老师为巴扎勒斯金的才华惊叹,将他的画送到了彼得堡美术学院,彼得堡美术学院的教授们不相信一个乡间少年会有如此才华,没有接受他。于是巴扎勒斯金又来到了索洛恰,因为索洛恰院里每天都有专业画师在画圣像,巴扎勒斯金就天天去院看画师画像,借此学习绘画技艺。长大后,巴扎勒斯金离开了孤儿院,为了维持生计,他在索洛恰找了一份统计员的工作,白天上班,晚上画画。

  几年以后,彼得堡的画家研究所在民间搜罗画家,偏居索洛恰一角的绘画天才巴扎勒斯金终于被发现。研究所先送巴扎勒斯金到彼得堡学习了十年钢板画,而后又送他到法国深造两年,前后12年的所有生活学习费用全部由研究所支付。天才画家巴扎勒斯金在严格的专业训练下,绘画技艺突飞猛进,但从此以后,他却再也选择自己的绘画方向。研究所他画机械纹的钢板画,这种画要先画草图,再刻钢板,用头发丝般纤细的密度来表现绘画对象。一幅原创的钢板画会被用来大量印刷复制品,以谋求暴利。这种钢板画不需要画家的创造性,却对其工艺技术要求极高,画错一条线就会导致整幅画报废。一幅钢板画常常要画半年、一年、甚至十几年。巴扎勒斯金一生也才画了七十多幅钢板画,但这个数量其实已经极为惊人。他的一幅《》钢板画整整画了13年,就是凭借这幅画,巴扎勒斯金获得了皇家画院院士称号。

  一直到走出这栋二层小楼,我们也没有听到关于老康的半点介绍。从小楼出来的时候,我们看到一对俄罗斯夫妇正和故居的一名工作人员在大声地说着什么,表情很,语气很激动。小石姑娘站在旁边听了一会儿,告诉我,原来这对夫妇也是老康的者,他们也是费尽周折才打听到老康的故居隐藏在巴扎勒斯金的老宅里,他们火气那么大,是因为他们不明白为什么像老康这样著名的作家,他的故居信息在网上却没有挂出来,让他们苦苦寻觅而不得。好不容易找到画家故居了,大门口却只有巴扎勒斯金名字的牌子,没有关于老康的片言只字,这对作家是不公平的。

  老康自从在那张茶叶包装纸的地图上发现梅拉尔以后,魂牵梦绕。上世纪三十年代初,老康为寻找梅拉尔,第一次来到索洛恰。当时他租住在画家巴扎勒斯金家不远处的一间民房里。有一次,老康散步过巴扎勒斯金的小院,信步走了进去,觉得这里很美,而且有一种他特别喜欢的寂寥,便走进屋子里和房子的主人聊了起来。住在这座小院里的是巴扎勒斯金的两个女儿,老康最初想买下这个房子,被画家的女儿一口。老康又问租可不可以,画家女儿也没有答应,因为她们不希望父亲遗留下来的老房子转手他人。老康很失望,但他不,天天上门和画家的女儿套近乎,死皮赖脸地磨。画家女儿被磨得没办法,最后只好答应老康搬进来,但条件是,只能住在她们家的桑拿房,不能踏进二层小楼一步。老康高兴地答应了。

  走进去,右侧的房间是老康的卧室兼写作的地方。墙是粗大的原木,墙上倒悬着数把干花,紫色的勿忘我、的野菊花、白色的满天星……干花旁悬挂着一个木头做的简易小书架,错落地放着十来本书。一张窄窄的单人床,铺着碎花布拼成的被子。靠窗处一张木板桌显然就是老康写作的书桌了,书桌上散乱地铺着稿纸和几本俄文。屋里没有电灯,桌上有一盏煤油灯,稍微奢侈一点的就是书桌上一只银色的茶炊了。一口古老的壁挂钟,时间依旧摇着钟摆,仿人并没有离去。

  这里所有的一切都是巴乌斯托夫斯基生前留下的原貌,每一件物品也都是老康用过的。当我问到这瓶子里的水是怎么回事的时候,工作人员告诉我,老康笔下写到过无数条河流,几乎没有一条河流是重样的。在老康眼中,每一条河流,每一段河面,每一层河水,颜色和质地都是不一样的。比如说,河底下是泥,水会发黑;河底下是沙,水就比较清,透亮,稍稍泛黄;河下面若是炭灰,说明这条河年代很久了;粉红色的水,说明河里面含铁较高;绿的水,其实和河里的水草并没有关系……老康的许多作品如今已经进入了俄罗斯中小学教材,孩子们从中认识了大自然,有的老师会带着学生们来这里,感受老康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从而明白,为什么老康笔下的自然会那么栩栩如生。

  老康在巴扎勒斯金的澡堂子里面为自己营造的寓所吸引了不少亲朋好友来此居住,有时人多了住不下,老康就在澡堂子前面的花园里搭建了一座像鸟一样的小亭子,木格子镂空的花窗上爬满绿色的植物,当风穿亭而过时,绿叶会沙沙作响,鸟儿会在亭子顶上落脚,叽叽喳喳地唱歌。夏天天热的时候,老康就会把澡堂子让给客人住,自己住在花园的木头亭子里。

  老康的作家朋友弗拉尔曼·鲁维姆·伊萨耶维奇和盖达尔·阿尔卡季·彼得洛维奇都先后来这里住过。尤其是弗拉尔曼,他也喜欢上了这里,在1932到1955年间,弗拉尔曼曾多次造访索洛恰,先是挤在老康的澡堂子里,时间长了,和画家女儿也熟悉了,他就另外租住了一个房间,像老康一样,长久地住在巴扎勒斯金的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