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设计名人> 文章内容

到这4个名人纪念馆 感受徐汇的年长岁月

※发布时间:2017-11-17 13:34:06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据乐游上海,徐汇区有很多名人纪念馆很适合秋天去走一走!位于南丹17号(光启公园内)的徐光启纪念馆、位于虹桥68号的马相伯馆、位于华山1800号的钱学森图书馆和位于华山1954号的董浩云航运博物馆都是免费的。

  徐光启(1562年-1633年),字子先,号玄扈,上海人,明末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因其及出生地,徐光启也常被尊称为“徐阁老”、“徐上海”等。

  徐光启年少时满腹才气,但他的却十分;1604年,42岁的徐光启考取了进士,而后搭起中国与世界联系的桥梁,成为了明代著名科学家和“东渐”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我国第一位引进科学技术的爱国科学家。

  徐光启享年71岁,在古时已是一位长寿的老人,他步入中年后才入朝为官,在这段岁月里,他致力于数学、天文、历法、水利等多方面的研究,并取得诸多成就,是一位沟通文化的先行者,被后人誉为“文化交流第一人”。

  1606年,时年44岁的徐光启与传教士利玛窦共同翻译了《几何原本》。《几何原本》的翻译被认为是科学传入中国的象征之一,对中国的整个科学发展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徐光启重视农政,强调“以民为本、以食为天”。1622年,花甲之年的徐光启告病返乡,冠带闲住。此时他不顾年事已高,继续试种农作物,同时开始搜集、整理资料,撰写农书,以实现他毕生的心愿。1628年,66岁的徐光启官复原职,此时农书写作已初具规模,但由于上任后忙于负责修订历书,农书的最后定稿工作无暇顾及,直到逝世于任上。以后这部农书便由他的门人陈子龙等人负责修订,于崇祯十二年(1639年),亦即徐光启逝世后6年,刻板付印,并定名为《农政全书》。

  他致力编撰的《农政全书》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最完备的农学百科全书。《农政全书》共分12门,60卷,70多万字。书中收录了古代中国劳作人民积累了数千年的耕作经验,徐光启对其分类汇编,并加入自身经验见解,撰写的文字6万余。

  1629年,发生日食,钦天监推算的日食时间与实际情况不符,预测时间早了半个小时开始,又迟了半个小时结束。在封建时代,日月食被看成有关国家的兴衰治乱,受到高度重视。崇祯龙颜大怒,下旨修历,并命徐光启为督领。徐光启以67岁高龄亲临指导、进行测验,最终编撰成了篇幅的天文学丛书《崇祯历书》,奠定了中国近300年天文历法的基础,将中国天文学纳入了世界天文学的轨道。如今我们使用的农历就是在《崇祯历书》的基础上完成的。

  1633年,徐光启病危不起,此时《历书》的绝大部分都已审定完成了。因为是在崇祯年间编写的,故名《崇祯历书》。

  全书共有137卷,吸收了当时先进的天文学和数学思想,从而了传统天圆地方的观念,极大的提高了日月食和其他天文计算的精确度,奠定了后300年天文历法的基础,在中国天文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如果形容徐光启是打开交流大门的那个人,那么马相伯,就是那个真正去将融会贯通的引人,他所提出的“汇学”,时至今日也深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去追寻他的足迹。

  马相伯(1840年—1939年)出生于一个世家。年仅12岁时,马相伯瞒着家人,带着悄悄积攒下来的铜钱离开家乡江苏丹徒,一个人走了11天,走到了大上海,进入法国天主开办的徐汇公学读书,从此开始了他充满传奇的一生。

  31岁时,马相伯以特优的成绩通过会考试,获得博士学位,成为一名司铎神甫。马相伯精通8国语言,在当时的中国是无人能比的全才。第二年,他担任了徐汇公学的校长,是徐汇公学的第一任华人校长。并在晚年,题写“汇学”二字, 现就位于徐汇中学门口。“汇学”之意,一为学校简称;二为办学之道,意蕴古今传承,东西汇通。 徐汇公学在他的带领下蓬勃发展,人才辈出。

  蔡元培和马相伯两位教育家的忘年交源于对哲学的共同爱好。1901年,初来上海在南洋公学经济特科班任总教习的蔡元培拜马相伯为师,学习拉丁文。每天早晨,蔡元培从徐家汇步行四、五里到土山湾马相伯家上课。

  1902年初冬,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前身)发生“墨水瓶事件”,学生集体。蔡元培来见马相伯,介绍24名学生向马相伯求学,同时邀请他出面办学。当时已62岁的马相伯欣然,办学堂是他晚年的梦。从此,马相伯的教育被激活,成了名副其实的两代师表,蔡元培的得意门生黄炎培、李叔同、邵力子、胡敦复……尽收门内。

  随后,马相伯出资租下了徐家汇文台东边一座小楼,其旧址就是现在的徐汇区第二中心小学,开始筹办大学。马相伯为大学取名震旦学院,“震旦”是梵文,意思是“中国的曙光”。1903年3月1日, 震旦学院正式开学——中国近代第一所私立大学诞生了!震旦学院宣布成立,当时日本的梁启超立即著文称善:“吾今乃始见我国得一完备有条理之私立学院,吾喜欲狂。”

  他的离去并不是结束,而是开始。在之后的岁月里,越来越多人,沿着他的足迹,了复兴民族为己任的道,其中的一位青年,就是后来为熟知的“钱学森”。

  钱学森(1911年-2009年)是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

  钱学森曾留学美国,是大科学家冯·卡门的学生,二十八岁时已是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中国成立后,钱学森有早日回国的意向,却直到44岁时才获准离开美国。

  由于钱学森回国效力,中国导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回国次年,钱学森就组建了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

  他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近程导弹运载“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

  在钱学森的努力带领下,1964年10月16日,时年53岁的钱学森,了中国第一颗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董浩云(1912年-1982年),浙江舟山人,是中国东方海外货柜航运公司的创办人,被誉为“现代郑和”,是“世界七大船王”之一。他的一生充满了挑战与奋斗,他的传奇人生是中国现代航运史发展的缩影和写照。

  董浩云自幼对海洋充满向往和憧憬,16岁步入社会就开始从事航运工作,从此便于远洋航运结下了不解之缘。抗战前夕,他有感于当时航运界存在的问题,曾向交通部提出整理全国航运的,在遭到婉拒后,他,独自筹资创办中国航运公司;自20世纪50年代起,他以为,积极向海外发展,事业遍及世界各地;他与时俱进,不断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及管理方法,终于建立起一个拥有各类巨轮100余艘、载重量超过1100万吨的庞大航运王国,成为举世闻名的世界船王。

  除了航运外,董浩云对办教育有特别的兴趣,而且他办的大学也很特别,即用豪华邮轮改建成海上大学。1970年九月,时年58岁的董浩云花巨资购买了豪华邮轮“伊丽莎白皇后”号。随后,又花巨资进行装修,希望将它变成一所浮在海上的流动大学。可惜,工程即将完工时,这条八万三千吨的巨轮不慎起火。

  董浩云并未因此事故而放弃他的理想。他再度购买了一条美国邮轮“大西洋”号,改装后命名为“学府”,终于实现了他的海上教育计划。

  推荐:

  

关键词:名人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