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设计名人> 文章内容

张申府:退出是做过的最后悔的事

※发布时间:2016-6-12 10:09:21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1922 年,左起为赵光宸、、刘清扬和张申府,于万赛湖游船上合影。

  张申府,名崧年,献县人。大学、大学教授,哲学家,数学家。中国创始人之一,中国罗素研究第一人,黄埔军校部副主任,“一二九”运动的重要组织者和领导者。1957年被错划为,“”中受到冲击,直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获彻底,后任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1986年辞世,享年93岁。

  提起张申府,很多人可能会说不知其人。但他在的资格之老、一生之奇特连一些著名和开国元勋也难出其右。

  张申府曾经参与中国的创立、黄埔军校的筹建、民盟成立等重大活动,却长期被冷落;称他“曾是自己的顶头”,他还是和的介绍人,但不久后却意气用事,从此鲜见于党史;他是第一个研究罗素的中国人,自称“中国哲学第一人”,钱钟书等名家也曾是他的学生和者,但又因指挥“一二九”运动被大学解聘。张申府在前半生里,与老一辈家们同时投身于中国,他的后半生却在图书馆(现国家图书馆)的一个角落里度过,默默守着一堆泛黄的古线装书,无人问津。在海淀区一栋普通的居民楼里,环球人物记者见到了张申府的小女儿张燕妮,“父亲书写了非凡的一生,既有辉煌,又多曲折。父亲并不算是家,甚至很不识时务,他只是一名参政文人,一个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学者,还是一个先知先觉的思想家。他的活动始终受到他学术思想的影响,才会有时处在浪头的顶尖,又很快被席卷到浪底。我陪伴父亲度过了他人生中最后的30年,父亲生活简单、不嗜烟酒,但爱书如命,宠辱不惊、淡泊名利、并且刚直不阿”在长达两个多小时的采访中,张燕妮为记者讲述了父亲非凡的人生故事。与交谊颇深1893年6月15日,张申府出生在献县,祖父是当地的富农,父亲和伯父都是晚清进士。张申府早年在私塾里接受教育,1906年,父亲将他送往顺天学堂读书,这是中国最早的结合的学校之一,开设数学、英文和科学课程。1914年,张申府考入大学哲学系,后又转到数学系学习。张申府在这里迷上了数学,知道了罗素,并率先接受了罗素关于和平的学说。关于罗素,张申府晚年曾回忆:“我其实在辛亥之前已听过罗素的名字,很早之前我就买了他的《数学原理》,3年内,读尽罗素的所有著作书籍、,任何东西。”通过罗素,张申府开始深入研究思想,他说:“我很像罗素,支持,但同时不偏不倚,保持逻辑头脑。”1917年,张申府以助教身份留在大学,结识了李大钊和陈独秀。这时,张申府接触到全新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思想。1920年8月中旬,陈独秀、李大钊与张申府3人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影响下准备建党工作。1920年,张申府在陶然亭公园内第一次见到。“五个青年进步团体在陶然亭举行茶话会,决定联合。和我发表了,我们共同畅谈中国前途和人生理想”,张申府曾在晚年回忆道。年底,作为北大校长蔡元培的秘书,张申府获得了去欧洲的机会。这次旅欧,张申府肩负着一个,就是到欧洲的中国留学生中发展海外主义组织。当时在法国的听说故交张申府来法,就急着找到他,张申府向介绍早期主义组织,便成了的引人。1921年,在张申府的介绍下加入中国,张申府曾回忆起这段往事:“当时在巴黎积极从事活动,英俊潇洒,才华横溢,工作勤奋,团结同志,在留学生中有极高的威信。是在1921年春天举行,比中国的正式成立早半年。”这时,党组织还处在秘密萌芽状态,没有宣誓,主要程序是张申府事后写报告给总陈独秀。张申府还是的关键人物。1922年,张申府和一起到了,介绍与张申府认识,张申府又和一起介绍加入中国。“在未去之前,就曾申请加入中国,但陈独秀不同意,说他是旧军阀,父亲说,追求进步,虽为旧军人,但为人非常谦虚诚恳。”这样也入了党。1923年底,张申府回国,李大钊他去广东参加国共合作的工作。于是,张申府来到广州,参加了黄埔军校的筹建工作。1924年5月,张申府被孙中山任命为黄埔军校部副主任,负责黄埔第一期学生的口试、笔试监考和阅卷工作,可以说黄埔一期都是张申府招的学生。在这期间,时任黄埔军校党代表廖仲恺和部主任戴季陶多次让张申府举荐人才,他就列出了一个15人名单,第一个就是。并且说,是个穷学生,你们要给他寄费去,廖仲恺和戴季陶一口应允。就这样,时年26岁的到了黄埔军校,很快出任部主任,并被授衔中将。“父亲与的交谊颇深,在很多方面得到了的关心照顾”。张申府参加“一二九”运动后,被大学解聘,生活无着落。国共合作抗日后,他成为国民参政会参政员,不久又因得罪蒋介石被赶出。1942年,邀请张申府到《新华日报》任副刊主编,给予经费照顾,还给他写了信。信中告诉他,“已令总厅会计室自当年7月份起,先补二个月经费,以后到渝每月领1000元,迁移费亦照领”。1942年7月中旬,的父亲在重庆病逝,张申府去吊唁。时隔不久,特意给他写信致谢。1958年,在香山碧云寺举行的孙中山先生诞辰纪念会上,张申府又见到,谈话中,高兴地对这位研究罗素哲学的学者说,告诉你一个好消息,罗素又要来中国了“1973年,父亲参加章士钊的会,周总理也出席了,总理身边有很多人,父亲不方便与他说话,总理就特地托罗青长过来问候父亲。”曾是的“顶头”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一次闲谈中,章士钊向提及张申府的工作安排问题,说:“那是我的顶头啊”由此才牵出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1917年至1920年,张申府在大学任教时兼北大图书馆编目股股长,主持图书编目工作。1918年11月,在北大图书馆担任助理员,张申府和在这里相识。负责誊写书目,交给张申府过目。据说,有一次因为不小心出错,张申府便重重地甩给他要求重抄,由此才有了“顶头”之说。张燕妮道:“现在也有人说,当时可能没有出错,只是用了龙飞凤舞的毛体字,父亲才让他重新誊写。但这两种说法都不足为据。”20年后,和张申府有了第二次交往。1938年秋,张申府收到了寄来的刚出版不久尚未装订的《论持久战》和一封信,这时张申府已经13年了。信里写道:“不敏曾于五六月之交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有所讲述,撮其论旨著为《论持久战》一册,自知管窥蠡测无当于大雅之林,然献曝微忱亦且聊尽匹夫之责。”张燕妮说,抗战期间,联合各党各派建立抗日统一战线。父亲是救的主要领导人,将《论持久战》寄给父亲,体现了对党派人士的尊重。1942年,毛还曾给发电报,称张申府对党充满热忱,接受张申府的,把党报办成允许一切反人士,包括党外人士说话的地方,使党报成为“天下人的发言机关”。两件最后悔的事情张申府晚年回忆起自己的一生,坦言自己最后悔的事情有两件,第一件就是1925年,他退出了自己参与创建的中国。关于这一部分历史,公开资料并没有相关记载,张燕妮向记者透露了一些内情。这年1月,父亲在上海列席了四大。会议上,大家围绕与的合作问题发生了争论。父亲反对加入,认为应当保持它的性,不应当依附其他政党。当时有人说他幼稚可笑,父亲怒不可遏,一气之下表示要。当张申府回到后,李大钊等人劝他不要,他不为所动,很生气地说道:“大多数人赞成我我就干,不赞成我我就滚蛋,就在党外帮助干。”最终,张申府没能如愿,退出了,他说自己是“宁折不弯”,而是“弯而不折”。张燕妮认为,“以父亲跟蒋介石共事的经历,他已经预感到蒋介石不可靠,曾说蒋介石是一个刚愎自用之人,不可共事,这可能也是他的原因。”张申府最后悔的另外一件事情则是1948年因为在连连击败,胜利在望时发表了《呼吁和平》一文被民盟,进而被彻底地赶下中国的舞台。关于《呼吁和平》一事,张申府曾为自己做过辩解:其实他在早些时候就写了这篇文章,但到1948年10月23日才将这篇文章发表在了《观察》上。这时,解放军在战场上势如破竹,已经从呼吁国平转变到将进行到底。张申府说,因为当时自己在教书,不知道形势发生这么大的变化,结果文章就变得不合时宜了。晚年采访张申府的美国女作家舒衡哲说,张申府似乎总扮演着“反叛者”的角色,而张燕妮则认为,张申府发表《呼吁和平》,“一方面是时间延迟的问题,另一方面也与父亲受罗素和平思想的影响有关。抗战胜利后,父亲一直反对内战,力主和平,这与早些时间、党派的主张相吻合。”也许用哲学思想指导自己言行的人,往往能敏锐地发现事物长远的,但对于眼下局势的判断就糊涂得多。张申府曾评价:“我不是机会主义者,我从18岁参加起,就于我的。”尽管发表了不合时宜的文章,“但父亲绝非在帮说话。当时一些人他投靠,还有人说他跟随蒋介石离开了,但父亲并没有走,他不可能跟蒋介石走。”张燕妮说。默默无闻的大1949年,离开舞台的张申府去了图书馆工作。张燕妮介绍,父亲当时任图书馆的参考部主任,主要负责选书,采集古籍,充实馆藏。同时因为他掌握英法德多国文字,还负责引进外文典籍。1957年,张申府被打为。“”中张申府更是被挂上了“学术权威”和“里通外国”的遭。张燕妮回忆,他们家住在王府仓胡同,1966年也就是她9岁那年,8月的一天晚上,大约点钟,乘凉的人们刚刚散去,一辆卡车疾驰而来,“嘎”地一声停在身边。“这就是张申府家!”一车人跳了下来,然后冲进屋中。这些臂戴“”袖章的声地嚷着,脸上泛着亢奋的,把家里好一阵翻腾。“那个时候,父亲已经远离好多年了,但也没有逃脱厄运,常被拉去陪斗”,说到这里,张燕妮眼睛湿了,“那时,家里更冷清了,除了几个好友偶尔悄悄来往,其他人都不怎么敢来了。”“”后期,张申府除了被,仍为图书馆选书。他走遍了的旧书店,看到图书馆没有的书就随手记下。张燕妮回忆起那个时候家里的情景,说父亲的工资一扣再扣,母亲也没有工作,但父亲还是会把大部分的工资用来买书,每天下班一回家,就会钻进书房里读书,直到深夜。“到了晚年,经历过风风雨雨的父亲更是深居简出,思索不断,变得更加豁达,甚至还培养了一些其他生活兴趣,比如春天种种向日葵和玉米,秋天和朋友们共享丰收的果实,这也许是他能够活到93岁的原因吧。”张燕妮还告诉记者:“他很幸运,能在86岁高龄时亲眼看到自己被,并在此后担任了两届政协委员”。1986年7月,张申府逝世,《》发表讣告称他为“著名的爱国人士”,“是中国的老朋友”。父亲教我说老实话、做老实人张申府有四任夫人,最为大家所熟知的是刘清扬。她是和张申府在一起时间最长的夫人,是最早加入中国的女之一,也曾是创建的新民学会的第一位省外会员。1948年,刘清扬与张申府离婚,1977年时离开了。他们有两个女儿,新中国成立后,姐姐刘方明在新疆工作,后来定居青岛,现在已经80多岁,退休在家安享晚年。妹妹刘方清曾在中央编译局工作,年过八旬,也已经退休多年了。张燕妮是张申府第四任夫人关素文所生,是张申府最小的女儿。1976年,张燕妮高中毕业,那时还没有恢复高考,她被分配到文史出版社印刷厂做学徒工。当时家里很困难,父亲身体不好,母亲也半身不遂,但父亲总是她要老实,认真做事,勤勤恳恳。张燕妮谨记父亲,在工作中表现十分出色。张申府获得后,张燕妮被安排到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办公室(现为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办公室),从事文史资料的征集整理和编辑工作。工作的转变让张燕妮有更多机会来继承父志,研究父辈们在中走过的道。2002年,张燕妮内部交流到全国政协人口资源委员会办公室工作,担任处处长。张燕妮介绍,政协委员在调研污水处理、垃圾焚烧等专题时,她没少到臭气熏天的地方组织服务工作。她还参与了母亲河、森林等公益宣传活动。2010年,张燕妮回到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办公室,担任办公室副主任。谈到这30多年在政协的工作,张燕妮充满感情,她说:“我很喜欢政协的工作,政协人才荟萃,智力密集,在这样的中,可以向委员们学习到很多东西。我始终牢记父亲的,工作不敢有一丝松懈。父亲时常常说,要说老实话、做老实人、办老实事,这是父亲对我的要求,也是我行事的准则。”

推荐:

关键词:张申府刘清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