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集了色影无忌论坛里面关于街头人文摄影的一些探讨帖子,觉得不错,转发大家欣赏。里面的街头作品都是我的习作。
没有具体的方法、技巧,抓拍的目的就无法实现。艺术无定法,抓拍的具体方法也没有什么固定不变的规矩,当然,大体的规律还是有的。下面就具体方法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
实际上,每接触一个抓拍的题目,摄影者立即就会想到抓拍对象。抓拍必然联系着两个方面:一个是主体──摄影者;一个是客体──拍摄对象。抓拍是否顺利,抓拍效果如何,受着这两个方面的制约。关于主体──摄影者方面的问题,留待以后去讨论,在这里先研究客体──拍摄对象。在有的对象面前,我们可以放手地拍,在有的对象面前,我们则要审慎行事。有时在很轻松、很顺利的情况下就抓拍到生动的照片,有时却别别 扭扭,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也拍不成,或者就是拍成了也很不理想。什么原因?除了主观能力等原因外,就是拍摄对象的活动状态、性质、习惯的不同了。要想达到予期的目的,就要认识不同的拍摄对象,做到知彼知已,区别对待。 人或人的活动,尽管千差万别,纷纭繁复,令人眼花缭乱,但如果把这千差万别的人或人的活动分析一下,梳一梳“辩子”,还是可以找出一点规律,理出一些头绪来的。
①从兴奋程度上看,抓拍对象的兴奋程度不同,对抓拍的要求也不同。按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划分,不外乎三种状况:
第二、高度兴奋状态:或大喜,或大悲,或惊恐,或为解决某个问而绞脑汗,或沉浸在自己十分迷恋的活动中,或是激烈的竞争,或搏斗,或忘乎所以……处于这种状态时,人的中枢神经是高度兴奋的。
第三、一般状态:这是更普遍、更常见的一种状态,是人们处于状态与高度兴奋状态之间的活动状态。不十分集中,走、闲聊、小憩、嬉戏,无所事事,心不在焉……一旦有什么动静,比如发现有的人把镜头对着自己或自己的“左邻右舍”,立即起来,做出反应……由此可见,抓拍对象所处的兴奋状态不同,对拍照的反应是不同的,抓拍的难度当然也会不同。很显然,抓拍处于状态的人物,比较而言是容易的。只要摄影者没有大的响动,对方便不会发觉。但也不能掉以轻心或久拖不决。有时,多嘴的左邻右舍的一声,也可使被摄者从梦中惊醒,使那有趣的酣睡形象倾刻消失。
一般来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的抓拍对象,因其身心完全沉浸在某一活动,处于高度兴奋,高度集中,而比较容易抓拍。
真正的难题,看来是在一般兴奋状态人物活动的抓拍上。处于这种状态的人物往往是漫不经心的,一旦发现有人拍照,立即把注意力放在摄影者身上。不论是在集市上,还是在村子里,只要你一举相机,很快就有当地老乡用响亮的嗓门提醒:“他照你呢!”抓拍者最怕这种提醒了。对付这种状态下的人物活动得多动点脑筋。
第一、不公开或不愿让人知道的。这其中又有不同的情况,不同的原因。如果纯属个人隐私,又没有任何拍摄价值,那就应尊重对方的意愿,不去拍。比如婚姻介绍所,绝大多数人是不愿让人拍照的尤其是正面形象,这可以理解。这里所说的不愿让知道或怕公开的活动,主要是指有碍于社会公共生活的不的甚至违法的行为,这类活动对方当然怕,而从利益出发,恰恰需要拍摄下来。解决这个矛盾,只有靠抓拍。
第二、公开的活动,这是通常的、大量的、普遍的。可以说,凡是参与的活动都是公开的。公开的活动不等于一律喜欢被拍照,这当在有的可能因不便说明的原因而难以抓拍。有的则不在乎照不照像,该怎么运行,还怎么运行。有的则希望拍照,以通过报刊广为,扩大影响,如体育比赛、盛大、节日庆典、礼宾活动等等。
比较封闭的地区,人们对摄影看得比较重,反应比较强烈;在的地区,人们对摄影则司空见惯,一般来说不大理会是否有人拍照。在春节庙会上,人们被相声逗得捧腹大笑,忘乎所以。如果发现有人拍照了,人们的反应是不一样的:有的人依然故我,落落大方;有的人虽也笑,但总有点拿着劲,不像原来那么自然了;有的人会立即笑容,脸部肌肉变得僵滞,一直到相机离开面前。所以,每当接触新的抓拍对象,都应观察一下、估量一下:他对拍照会作如何反应?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粗略分析,可以看出,千差万别的人或人物活动,对抓拍的要求是不同的,归纳起来有两大类:一类是抓拍时要求拍摄者隐蔽为好或严格隐蔽的;一类是抓拍时不需拍摄者严格隐蔽或不需拍摄者隐蔽的。总之,在把握人物活动特点及其对拍摄的反应的前提下,灵活运用不同的抓拍方法和技术,是作者必须掌握的重要原则。
①伏击法。有抓拍实践经验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对处于一般兴奋状态的人物活动、对照像者,只要一亮相机,立即就会被发现。一旦被发现,原有的情节、气氛就会顿然改变,以至消失。这时的关键是:怎样才能不被发现?这时,我们想起了往日巴雷特、沙乐门把相机藏在帽子里、皮包里抓拍的故事。实践证明,在抓拍现场找个地方把自己隐藏起来,是完全可能的,这个隐身的地点,一方面能隐藏自己,不易被拍摄对象发觉;另一方面,又能比较从容地观察对方,拍到对方,拍摄角度也合适。如房间里、大树后、人群中、汽车内、门洞深处……都可能成为理想的隐蔽点。这样,就形成了拍摄者在暗处,被摄者在明处的态势,像是打“伏击”那样抓拍,这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以后,我国农村的集市又兴旺起来了。对庄稼人来说,赶集不仅仅是为了买或卖,赶集同时也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不然为什么每逢集日,赶集的姑娘、小伙要比平时穿戴得漂亮些呢?我们也要重视下乡赶集,挤在庄稼汉中间,看他们的表情,了解他们的追求,体验他们火热的心。少数民族地区的赶场、赶摆,民俗味道更浓。但赶集的人多处于一般兴奋状态,况且不少地区的赶集人少见拍照,一见相机往往大惊小怪,拍摄者不隐蔽一般难于自然的神态。在这种情况下,常用的隐蔽点是边的小商店、小饭馆、住户的小门洞……隐蔽与否,效果不同。利用集市上眼前买者或卖者作掩体,更机动灵活,效果也很好。过年前夕的农村集市更有看头,从忙着买年货准备过年的庄稼人身上,既可以看到传统的中国习俗,又能看到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发展。但抓拍起来却很困难,人群熙熙攘攘,拍人的特写就得靠近被摄者。近了又难免被发现,这时可借用镜头前的人隐蔽自己。这都是“伏击法”的实践。
这种拍法的要领是:拍摄前,根据目测调好焦距,同时调好、快门。要特别注意的是,万万不可长时间注视拍摄对象。眼神是一种信息、一种语言。身挎相机,又长时间盯住一个人,就会让人有感觉:他是不是要照我?因而起来。摄影者应在故作的似乎无目的的左顾右盼中,留意拍摄对象的一举一动,一旦出现合乎追求的情节、动作、神态,立即迅速举机拍摄,似迅雷不及掩耳。当对方发现并做出反应时,拍摄已经完成。
③障眼法。被摄者视线,使其看不清拍摄者意中的抓拍对象,称障眼法。这种抓拍方法的特点是,拍摄时眼睛不与相机接触,不用眼睛通过相机的取影器取景。而且,摄影者脸部的朝向与相机镜头的朝向不一致。
具体说,眼睛向前看,相机镜头却对准左或右。或手做摆弄相机状(合适时就按快门)。总之,给人的印象,摄影者不是在照“我”,完全没有通常所见的照像架势,像是照像机出了毛病正在检查……往往摄影者近在咫尺,被摄者却毫无察觉。用这种方法可以轻而易举地抓拍到难以拍到的东西。与“突然袭击”法相比,这是一种以巧取胜的方法。“障眼法”抓拍,不怕人多、不怕乱,越是人多、嘈杂,越便于施放“烟幕”,对方。 “障眼法”抓拍,取景时视线不通过取景器,靠估计,误差在所难免,故抓拍时应考虚在底片上留下足够的余地。另外,因不允许长时间正面盯住拍摄对象,瞬间神态的把握也难于恰到好处。熟能生巧,只要平日多,多实践,就会一步一步的接近得心应手的境界。
④佯攻法。有时,面对处于兴奋状态的人物活动,如果摄影者已经“”,“伏击”、“袭击”都行不通了,那么可考虑另一个极端:不妨索性同被摄者交谈、闲聊,使紧张的空气缓和下来。同时不停地在被摄者面前做出取景、拍摄的架势,实际是虚幌,并不真拍,故称“佯攻。开始,对方可能继续躲闪、不好意思(注意,这“不好意思”也是一种出自内心的特定情感,如果捕捉的好,也有趣味)。但持久而频繁的刺激(指相机向被摄者“瞄准”)有时反会使对方松懈下来,神态、情绪又渐渐恢复常态。这时便可乘虚而入,放手抓拍了。这回可是“真攻”了。很明显,“佯攻”法需要时间和耐心。
火把节是彝族人民的盛大节日。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翻山越岭去参加。在时,彝族姑娘喜欢打一把的伞。这把伞一是遮阳,二是美化。打着伞漫步或舞蹈,更添风韵。但用这把伞对付摄影师也是很奇妙的,她只要把伞在面前一横,拍摄者就什么也拍不成了。“佯攻”法却可以帮助克服这把伞,拍到朴实美丽的“阿咪子”(彝语,姑娘的意思)自然的神态。
⑤声东击。这也是一种、转移对方注意力的抓拍方法。与“ 障眼”法不同的是,“声东击西”法给人的感觉,摄影师确实是在拍照,但目标是别的什么人或物,而不是自己。摄影者如果发现了拍摄目标,尽可以挎着机相大摇大摆地接近他,但却把镜头对着别的目标,而且以 99%的时间对着这个“别”的目标。这时,真正要去抓拍的对象就会感到:这个照像的是在拍天上飞的鸽子或马上跑的汽车,与已无关,从而放松了对拍摄者的注意。待其恢复常态,可迅速对准目标拍摄。
以上我们联系不同的拍摄对象,结合具体的拍摄过程,简要介绍子五种常用的抓拍方法。这些抓拍方法,都是在实践中摸索并总结出来的,是源于实践的。从广义上讲实践是无限丰富的,其经验应该是正确的。而具体某个时期某些人的实践,又是有限的。那么,在这些有限的实践中总结的抓拍方式、方法和手段当然也是有局限的。所以,每个摄影者在自己今后的实践中,千万不要被以上抓拍方法所,当作要根据自己所遇到的实际情况,面对拍摄对象,因时,因地、因事、因势,灵活运用,并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抓拍不仅需要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而且需要具备相应的抓拍技术。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有效地提高抓拍的质量。随着摄影器材日新月异的发展和进步及人们对抓拍的广泛运用,抓拍技术也明显地向多样化发展。
①高速抓。用高速度快片和高速度快门抓拍。如体育运动中的一些高难度动作,民俗活动中的跳舞,摔跤、赛车,赛马等等,瞬息万变,稍纵即逝,非高速抓不行。
②低速抓。多在拍摄活动幅度较小的人物时采用,如拍摄室内人物活动或现场的人像,为求其自然生动并适当表现空间关系,必须用现场光,小相机,快片,慢门,大。小相机的用到F2.8,就可以有较好的景深;使用F1.4、F2拍现场人物,只要有侧逆光能利用,也可有一定程度的立体感。室内抓拍,除大外, 往往还需要用低速的慢门, 通常是1/30─1/15─1/8─1/4,甚至时间更长一些。这时若有三角架当然更好。不用三角架,则要用慢门拍摄的硬功夫:相机持稳,屏住呼吸,轻按快门。为保持相机稳定,可以把相机靠在墙上、椅背上,形成有依托拍摄。
③近抓。与拍摄对象距离很近的拍摄。这时用标准镜头或广角镜头,既可以拍对象的单人特写,也可以拍对象的群体活动,并把对象的活动摄入画面。如果光线好,对象的活动量不大,可以用小和超焦距。光线较弱,可以用大或慢速度。
近拍时,可以通过取景器取景,也可以把相机举起来不用观取景框;特殊情况下,需要时,相机挂在胸前或拿在手里,不用眼观取景框也可按动快门,但必须事先估计距离与影像在底片上的大小。
④远抓。用望远镜头或变焦镜头远距离拍摄。运用这种抓拍技术,不致使拍摄对象感到拘束。远摄镜头,可以突出表现对象的神情,可以为对象拍摄特写。缺点是对象活动的不能得到充分的表现。因为景深小,
⑤迎面抓。即对象迎面而来的抓拍。在强光线或主要靠闪光灯的情况下,可用标准或广角镜头,小,超焦距拍摄;也可以与对象保持一定 距离,预定一个焦点,等对象到此时按动快门。
⑥抓。对横向运动的对象抓拍。这时需要事先估计好距离,当对象在镜头前经过时,一边对象,一边按动快门。抓包括横向、竖向;弧形和纵向等等。横向的拍摄要点是:第一,快门速度不能快于1/30秒,快门越慢,背景“拉”出的线条越长,主体的动感也越强烈;第二,背景要有光斑或深浅色调对比构成的斑点。背景如果是没有任何明暗或深浅变化的一种色调,拍出的照片动感不强;第三,拍摄时相机应与对象同步转动,即拍摄者站在原地以腰为轴转动。要注意,转动中,尽量使对象保持在取景框里的预定相对。在角度、动作合适时按动快门。还要注意,按快门的一刹那,转动不能停止。这样拍出的照片,运动中的主体形象是基本清晰的,而背景能呈现出一条条“拉”出的横线条,人物宛若飞速运动。横向,是最常用也是最基本的法,其它几种法的要领大同小异,可在实践中举一反三,灵活采用。
变焦镜头的问世,出现了变焦的拍摄技术:在对象迎面而来时,一边按动快门一边伸缩镜头,造成对象背景为放射性虚影。拍摄时,相机要稳定地平行运动,不可受振动;快门速度应与对象运动量的大小及画面所需的背影虚影程度相适应。低速的快门,可能使被摄对象本身也模糊不清。
⑦侧面抓。从被摄对象的侧面拍摄,无需造成背景的虚影。这时,按时象活动量的大小与行进速度选用快门,然后决定。通常需要用较快的快门,以影像的清晰度。定焦的办法,或是预定焦点,或是目测及快速对焦。
当对象活动量小或基本不动的情况下,可用长焦镜头拍摄其侧面特写。一般情况下,从侧面拍摄人物活动,还是标准与广角镜头为好。
⑧背后抓。近年来,从背后抓拍人物活动的作品逐渐多起来,有的作品甚至成为佳作而获。作品《力量的》,反映的是某地农民山上旅游点,抬石上的情景。采用低角度从背面抓拍,充分表现了抬石上山的和人的力量。这样的镜头,如果用另一种角度拍摄,就不会有这样好的效果。
有些对抓拍所知不多的人以为,抓拍么,就是见什么拍什么,用不着作者的主观感受与思考,只是一种纯客观的纪录。其实,这全是对抓拍的。诚然,不拍摄对象、面对处于运动状态的目标、从实际出发,这是抓拍的基本特征,但远不是抓拍的全部。要想抓拍成功,还必须在诸多方面、诸多环节上下大功夫。这就是对抓拍的主体──摄影者的进一步要求了。
民俗摄影是民俗事象的真实纪录。那么作为民俗摄影的抓拍还有无创意可言?回答是肯定的。因为纪录什么,怎样纪录,是大有出入、大有学问的,其中充满一系列创造性的劳动。
①内容上要有新意。发现新题材,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但这种创造性又是具有严格意义的。一般说来,重复别人的不好,重复自己的也不好。“发明权”不属于踏着别人脚印走的人。民俗摄影的抓拍之是十分广阔的,题材是十分丰富的,要善于在实践中见别人所未见,拍别人所未拍,差不多每一幅成功之作都具有这种品格。 早在1961年,卡蒂埃·布勒松就用慢门拍摄了意大利的现代派雕塑家贾戈米蒂的照片。慢门摄影的历史已不短,但到目前为止,在影展或比赛中仍常有用这种方法拍摄的令人刮目相看的作品。前几年,每年春节的环城赛跑,拍照的人很多,多半都是以为背景,参赛者起步出发……画面都差不多。而这一年,当同行们又把快门拨到1/25秒的时候,有一位作者却独出心裁,使用慢门(估计是1/4秒或1/8秒)。结果,画面中的等建筑是实的,刚刚起跑的人群则是虚的,如洪水泄出,动感强,感觉新。结果在一次体育作品评选中,这幅作品摘取了桂冠,可谓出奇制胜。慢门摄影的技法比法要简单些。其要点是:第一,选择的抓拍目标要有动有静。都是动,拍出来就一片模糊了。都是静,快门速度再慢,也拍不出动感来。只有动静相间,才能得到预期的画面效果。慢门抓拍的创意主要体现在选材上,别人已经拍过的,如幼儿园的阿姨与孩子、集市上熙熙攘攘的人群等,如果没有新的发现,是不是就不拍了。当然,进行技法是另一回事。
第一、向生活请教。创新意识不是头脑里固有的,它是生活与实践的产物。纵观摄影史上那些有创意的佳作,有哪一幅不首先是客观事物的写照?只有有了客观实际,才能有反映客观实际的照片,才能谈得上创意。
摄影的新题材、新的表现形式,都来源于生活。“太阳每天都是新的”。社会在发展,在变化,新事物、新东西……会不断涌现。如果你想拍出有创意的照片,那就必须深入到生活里去,生活是一本常读常新的、内容的教科书。
第二、立志超越别人,超越自己。因循守旧,甘心踏着别的脚 印走,就不会有创新的作品,人的能力有强弱,既使是强者,也不可能幅幅照片都是充满创意的。但无论如何,应该有这个追求。有没有创新的追求,在一个人作品的总体面貌上是能够体现出来的。
第三、要不断充实自己。都到生活里了,为什么有的人有新发现,有的人就没有呢?为什么有的人对新事物的感觉比较灵敏,有的人就迟钝呢?一个重要原因在作者的学识、、观念的差异。民俗摄影是一种文化。要有新的发现和深层次的思考,离开一定的学识是办不到的。可悲的是,现在有一些作者的文化、知识水平,甚至不如一般的读者,要他比读者看得更深,要他的作品给读者启迪,那是很困难的。这是一种危机。摄影工作者的一个通病是不能坐下来学习,陷在“外出拍照──回来冲洗放大──外出拍照”的循环中。应该打破这个循环,挤出点时间看书学习。谁学习得好,谁就会有更多的创造,谁就会有较大的发展。
第四、尊重感觉。第一次看到大海的人往往心潮澎湃,甚至激动地欢呼雀跃。久在海边生活的人则习以为常。刚时,一些外国人在王府井南口拍长安街上的自行车流,拍得发狂。他没有见过这么多的自行车。在他们眼里,这是一大奇观!我们自己也是这样,如果有机会出国,也是看什么都新鲜,拍摄格外强烈。
摄影同写诗、唱歌一样,总是作者受了,动了情,投入了,拍出的片才能打动别人。一个摄影工作者应该有颗天真的、好奇的心,有一双孩子般的眼睛。否则,心已经,看什么都不新鲜,见什么都,那还能有什么新发现?常常在我们自己身边,认为是平淡无奇的事,别人却拍出了颇有新意的照片。这时自己才想到,我怎么没发现呢? 在同一场合,同一地点,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觉,因为每一位作者的性格、气质、、着眼点是不同的。同样去拉萨,有的作者可能被里的吸引,有的作者可能被成群的朝拜者,有的作者可能对传统与新潮形成的反差发生兴趣……。镜头里的影像已不是客观的事物,它是客观事物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即使同一作者,在不同对象面前也会有不同的感觉。中国山水画大师李可染先生画了一辈子画,技术技法可谓炉火纯青了,可他却说:“当我面对新的对象,还感到惶惑,感到困难。”为什么?我想,老先生是在探求新手法以表现新感觉。摄影和画画一样,最怕的就是“油滑”。所谓“油滑”就是把摄影仅仅当作一种纪录的技术,而不是一种感情和抒发。以不变应万变,不管对象是谁,都熟练地用相同的手法去处理,创意当然无从谈起。
所以说,抓拍仅仅是为克服公式化、概念化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要把这种可能性为现实性,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珍视自己的感觉。感觉也不是人的头脑固有的东西。从根本上说,感觉是客观世界在人的头脑中的反映。感觉来自生活,来自作者对事业真挚的爱。要为在照片中反映自己的感觉去执著地追求。一旦投入抓拍,感觉简直像是火车头,有了它,就有使不完的精力,就能够废寝忘食,孜孜以求,不知疲倦。最可怜的是到了现场没感觉。在表现手法上也要求新。同样的题材,如果表现手法新一些,也能给人以新意。形式和内容是辩证统一的,新颖活泼的形式会对内容起反作用。表现手法的创新涉及画面构图、拍摄角度、镜头变换、技法等多方面。在构图上学艺时,讲究“无法──有法──无法。”开始什么也不懂,是“无法”。通过学习懂得一些规矩了,为“有法”。在创作实践中,又不能被以往的条条框框所,应敢于突破陈规旧律,力图出新,又到“无法”。从绘画界看,齐白石、李可染这些大师,既是传统的继承者,又开一代新风。每一位在历史上有一席之地的艺术巨匠。他们的作品都有自己的独特风貌。这些道理完全适用于摄影构图。即应该知道一些构图规律和原理,又敢于根据内容的需要在构图上大胆突破、创新。 因循守旧是不会有出息的。要注意的是,这种构图上的求新、求变,应该是为内容服务的,起码不能因形式的所谓出新而内容。 在拍摄角度上,我们一般都是立姿拍照,平视取景,变化很少。如有可能,应尽时多换几个角度,上下左右,进行观察。大胆采用高角度俯拍或低角度仰拍,往往能使画面产生焕然一新的感觉。在这一点上,有些外国同行比我们灵活、勤快。在采访现场,常看到他们跪或趴在地上拍照,只有需要。
如果在同一个场合、同一事件、同一个情节面前,有众多人抓拍,精彩或者平庸,成功或者失败,同瞬间的抓取往往有密切的关系。也有这样的情况,本来是件平平常常的事情,因瞬间抓的妙,照片受到好评。可见瞬间对抓拍的重要性。“瞬间”本是时间概念,“一刹那”、“一转眼”的意思。摄影行家说的“瞬间”是指瞬间形象。任何一项人物活动,包括反映心理活动的体现在面部、眼神、、四肢、手的微妙变化,都是由无数瞬间组成的。拍照片不像拍电影或录相,可以通过无数的瞬间形象去表现事物的变化,照片只能从这无数的瞬间中截取一个最有力、最有代表性的瞬间,这就是布勒松说的“决定性的瞬间”,或我们通常说的“难忘的瞬间”、“ 精彩的瞬间”。这个决定性的瞬间到底精彩在何处,或者说,具备什么样的品格,才称得上“决定性的瞬间”呢?温故而知新,我们可以从中外许多摄影佳作中找到答案──这样的瞬间,必定在某些方面闪烁着耀眼的光彩:
①它或者生动地表现了人的心态、人的内心世界、人的心理活动。如卢琰源拍摄的《热泪抒怀》,表现了中国女排姑娘1981年11月在日本的国际比赛中首次夺得冠军时的情形。几代人的梦想实现了,为了这一刻,她
们不知付出了多少汗水,多少艰辛!她们流出了激动的泪水。肯定有表现胜利后运动员在赛场上狂呼、欢笑的场面,但评委们却选择了他拍摄的这个瞬间。不仅仅因为它摆脱了一般化,还因为这泪水中包含了更耐人寻味的、更多的语言,以至每当我们欣赏这幅照片时,总是心潮难平。这就是视觉形象的魅力,这就是决定性瞬间的魅力。 《德克尔跌跤》是大卫·伯内特在1984年的夏季奥运会上抓拍的一个瞬间。呼声很高的美国女子长跑健将德克尔在3000米长跑比赛临近终点时,突然与另一运动员相绊而跌倒,眼看到手的金牌顿成泡影。摔倒在地的德克尔抬头望着前方,失声痛哭,像孩子一样。表现同一情节的还有另一作者拍摄的系列片,把当时相绊的细节交待得一清二楚,也是上乘之作,但就表现德克尔当时的心态而言,大卫·伯内特抓的这个瞬间显然高人一筹。
②它或者是反映了在困难、面前人的、人与人之间的友爱,以真挚的情感打动。穆斯塔法·博兹什米尔(土耳其)拍的《土耳其母亲的悲伤》表达了一位在地震中几个儿女全部遇难的母亲的痛苦,
了自然灾害的。国外一些优秀新闻摄影作品十分重视灾害,如地震、火山爆发、事故、干旱、……给人造成的巨大危害,以全人类、全社会的关注,同灾害作的。
③它或者能概括事物的本质、事件的全貌,体现时代特色。胡颖拍摄的《悼念周总理》,是长安街上为周总理灵车送行的几位普通百姓的特写镜头。瞬间,凝聚了亿万人民对自己周总理的情感,反映了人民与人物的亲密关系。黄功吾拍摄的《村子被烧了》以惊心动魄的一瞬,了侵略战争、惨无的本质。人们似乎从画面中听到了那小女孩令人的哭叫声……这些精彩瞬间无不鲜明地反映着自己的时代。
④它或者纪录了罕见的、令人惊心动魄的千古一“刹”。事情本身就极惊险,极罕见,抓拍者又眼疾手快地把这稍纵即逝的一瞬捕捉下来。令人惊叹的除了事件本身,还有作者的手段。如《浅沼被刺》、《波干顿太平梯坠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等。
⑤它或者给人强烈的动感。除了前面已经提到的表现心理活动的精彩瞬间,在表现人的肢体运动──主要是体育运动美方面,摄影取得的成就也令人叹为观止。许多叫人眼花缭乱的、急速的动作──或惊险、或优美凝固在照片上,构成生命力和智慧的赞歌,供人欣赏品味。在当代,这方面的优秀作品越来越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