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实现学校建设一流大学、建设一流学科的战略目标,武汉理工大学以更大力度推动卓越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打造人才工作新格局。学校以广阔的发展平台、优越的治学、优厚的薪酬待遇,诚聘优秀人才!
武汉理工大学是首批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首批列入国家“双一流计划”建设的高校,是教育部和交通运输部、国家海洋局、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高校。70年来,学校共培养了近50万名高级专门人才,是教育部直属高校中为建材建工、交通、汽车三大行业培养人才规模最大的学校,已成为我国“三大行业”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目前在校普通本科生36452人,博士、硕士生17224人,留学生1310人。
学校长期的育人实践,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办学思想体系:确立了“建设让人民满意、让仰慕的优秀大学”的大学理想,“厚德博学、追求卓越”的大学,“育人为本、学术至上”的办学,“实施卓越教育、培养卓越人才、创造卓越人生”的卓越教育。学校致力于为社会培养一代又一代以智慧引领人生、具有卓越追求和卓越能力的卓越人才。
学校现有马校区、余家头校区和南湖校区,占地4000余亩,校舍总建筑面积175万平方米,4座现代化图书馆藏书386万册。现有24个学院(部),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
现有教职工5533人,其中专任教师3248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比利时皇家科学院院士1人,工程院院士1人,面向全球聘任的战略科学家29人,国家“千人计划”26人、“万人计划”5人,长江学者特聘(、青年)教授1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人,国家教学名师获得者3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1人。
学校已形成以工学为主,理、工、经、管、艺术、文、法等多学科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7个;有1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3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材料学科、工程学科、化学学科和物理学科4个学科进入了世界ESI学科排名的前1%。现有本科生专业89个,其中国家特色专业15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28个、国家综合试点专业4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2个。现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17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8门。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3个、国家国际化示范学院1个、全国创业孵化示范1个、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1个。
近年来,学校培养了一批全国优秀大学生代表,2人获“中国青年五四章”,5人获“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2人获“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称号,3人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称号,7人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称号。近年来,学校在多项全国高水平大学生科技竞赛中成绩名列前茅。2016年,大学生学科竞赛获省部级以上项376项(其中国家级181项)。其中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竞赛获总数居全国并列第二位;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获总数居全国第四位、湖北省第一位;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获总数居全国第三位;学校连续7年以团体总分第一名获得湖北省“挑战杯”(创青春杯)。学校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连续5年保持在95%左右。
学校在新材料与建筑材料、交通与物流、机电与汽车、信息、新能源、资源、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等领域建有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硅酸盐建筑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光纤传感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水运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35个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建有建筑材料绿色制造建材行业协同创新中心、内河智能航运交通运输部协同创新中心、汽车零部件技术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安全预警与应急联动技术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等4个省部级协同创新中心,与地方和行业企业共建联合研究中心199个。2010年以来,学校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技励14项,位居全国高校前列。
学校与美国、英国、日本、法国、、俄罗斯、荷兰等国家的190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人才培养和科技合作关系,聘请了300余名国外知名学者担任学校战略科学家、客座和名誉教授。2007年以来,学校先后获批建立了材料复合新技术与先进功能材料、高性能船舶关键技术、功能薄膜新材料先进制备技术及工程应用、新能源汽车科学与关键技术等4个学科创新引智和材料复合新技术国际联合实验室、友好建筑材料国际科技合作、智能航运与海事安全国际科技合作等3个国际科技合作。2009年以来,学校先后与美国、英国、意大利、荷兰、日本的著名高校建立了14个高水平国际合作研究平台,包括武汉理工大学哈佛大学纳米联合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密歇根大学新能源材料技术联合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南安普顿大学高性能船舶技术联合中心等。2016年,学校与英国威尔士三一圣大卫大学合作建立的首个海外校区正式运行。
学校20132015年连续三年入围 THE 亚洲大学百强榜,20132014年连续两年进入 THE 世界大学400强排行榜。2016年,学校进入THE世界大学980强排行榜和亚洲大学200强排行榜、QS亚洲大学350强排行榜、US News世界大学750强排行榜、ARWU世界大学学术排名500强排行榜。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国际化示范学院、交通学院、管理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汽车工程学院、资源与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自动化学院、航运学院、物流工程学院、理学院、化学化工与生命科学学院、经济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外国语学院、文院、与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国际教育学院、体育部
材料科学与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交通运输工程、土木工程、建筑学、城乡规划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科学与工程、地理学、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药学、化学工程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力学、数学、物理学、统计学、化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理论经济学、设计学、艺术理论、美术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学、哲学、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史、教育学、公共管理、体育学
(1)“千人计划”特聘专家:一般应在海外取得博士学位,自然科学申报人年龄不超过55周岁,社会科学申报人年龄不超过60周岁;在海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担任正教授或相当职务;在国内连续工作不少于3年,其中A类(长期)需全职在国内工作,B类(短期)每年在国内工作时间不少于2个月。
(2)“外专千人计划”:非华裔外国专家,年龄不超过65周岁;在海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担任正教授或相当职务;在国内连续工作不少于3年,每年在国内工作时间不少于9个月。
(3)“青年千人计划”:属自然科学或工程技术领域,年龄不超过40周岁;取得博士学位,有连续3年及以上海外科研工作经历,在海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或知名企业研发机构有正式教学或科研职位;引进后全职在国内工作3年以上。
(1)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一般具有博士学位,在教学科研一线工作;一般应担任海外高水平大学副教授以上职位或其他相应职位;原则上自然科学类、工程技术类人选不超过45周岁,人文社会科学类人选不超过55周岁;聘期内全职到岗工作。
(2)长江学者教授:在海外教学科研一线工作,一般应担任高水平大学教授职位或其他相应职位。每年在国内受聘高校工作2个月以上。
(3)青年长江学者:一般具有博士学位,在教学科研一线工作;国内应聘者一般应担任副高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自然科学、工程技术领域人选年龄不超过38周岁,人文社科领域不超过45周岁;聘期内全职到岗工作。
(1)科技创新人才:一般应在海外取得博士学位,在国外高校、科研院所担任相当于副教授以上职务。年龄一般不超过55周岁,引进后每年在校工作不少于6个月。
(2)青年百人:属自然科学或工程技术领域,年龄不超过40周岁;取得博士学位,有连续3年及以上海外科研工作经历,有正式教学或科研职位;引进后全职在校工作3年以上。
(1)楚天学者特聘教授:国外应聘者原则上应担任高水平大学副教授以上职位或其他相应职位;年龄原则上不超过45周岁;每年到岗时间必须在9个月以上。
(2)楚天学子:界排名前200位的大学获博士学位,或在前述高校和国外著名研究机构任职1年以上并获突出,年龄40周岁以下;全职来校工作。
1.面向全球招聘教授:在海外知名高校或科研院所担任副教授及以上技术职务或具有一流研究水平的学者;全职来校工作。
2.海外教授:世界排名前100名海外知名大学(研究机构)副教授及以上职务,取得国际的学术成就者;每年来校工作1个月。
4.特别优秀青年人才:具备冲击“千人计划”青年项目、“长江学者励计划”青年学者、“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等“四青”人才工程项目条件和潜力的优秀青年人才。
1.战略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入选国家“外专千人计划”、发达国家院士、国际重要励获得者、高被引科学家等。
2.学科首席教授:在本学科领域有重要影响、能够引领学科建设和团队发展的领军人才,包括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千人计划、长江学者、万人计划等。
3.产学研特聘专家:拥有重要技术发明、专利等自主知识产权或专有技术创办科技产业,通过科技或产业化,产生了重大社会影响者。
4.特色专业责任教授:在国外高水平大学担任系主任、专业或课程负责人并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熟悉专业建设者。精品课程教学名师:在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具有或资深以上职称,教学能力强、教学效果好的教师。
5.青年拔尖人才:已入选国家、省部级重点人才工程青年项目的优秀青年人才;35周岁以下(特别有潜力的可放宽至38周岁)全职在岗的优秀青年教师。
应聘者请将个人简历(含个人基本信息、学习和工作经历、主要学术业绩、主持科研项目情况、代表性论文论著、专利及获情况等)用“博士毕业学校或工作单位+学科或专业+姓名”命名,发送至联系邮箱。
武汉理工大学常年面向招聘优秀人才。在这里,你可以找到最适合你的平台和实现目标的机会。我们诚挚地邀请来自的优秀学者加入我们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