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是一个地区发展的最重要支撑。长期以来,湛江的落后和短板恰恰在于工业化的不足和实体经济的薄弱。
如何突出重围,加速崛起?面对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湛江立足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着眼于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审时度势,运筹帷幄,提出了“五大产业发展计划”。
盯紧实体经济发展,加快构建高水平产业体系,实现我市全域经济更快速度更好质量发展——这正是“五大产业发展计划”的题中之意。以此为动力和方向,湛江将加快发展、全面振兴,确保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北部湾中心城市。
近年来,随着宝钢、中科炼化、晨鸣纸业等重大项目在湛江落户扎根,湛江已进入工业项目开工建设数量最多、投资规模最大的时期。
大项目带来大发展。重大工业产业项目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是推动加快发展的强力引擎。长期以来,湛江的落后和短板正是因为工业化的不足和实体经济的薄弱。
为此,我市将实施重大工业产业项目达产增效计划。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的发展径,扶持好、服务好龙头产业项目,充分发挥其带动作用,延伸中下游产业链,形成辐射带动北部湾城市群发展的增长极。力争到2020年,实现钢铁、石化、造纸三大主导产业工业总产值1600亿元左右。
市发改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实施重大工业产业项目达产增效计划,重点任务就是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壮大钢铁产业链,拓展石化产业链,延伸造纸产业链,加快配套产业园区建设,做强做优钢铁配套产业园,高标准建设石化产业园,培育发展森工产业园。同时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强化项目建设导向,推动创新发展。
钢铁产业方面:全力保障宝钢湛江钢铁达产、达效,适时启动扩能增效工程,争取在三年内取得突破性进展。加快建设东海岛钢铁及配套产业,推进奋勇东盟产业园、廉江经济开发区、吴川经济开发区、遂溪产业转移工业园、雷州临港工业园等配套产业延伸区建设,积极引进金属矿冶炼、铁合金、装备制造、机械制造、钢结构等配套产业,打造世界一流的现代化大型临海钢铁和绿色碳钢生产,到2020年,实现钢铁产业工业总产值400亿元。石化产业方面:加快推进中科炼化一体化项目建设,确保2019年底建成投产;加快乌石17—2油田群开发,力争一期工程2019年建成;积极推动海气登陆湛江管道建设,力争2019年底实现海气登陆;积极推进湛化环保搬迁项目建设,确保2019年前建成投产。以中科炼化一体化项目为龙头,依托石化园区配套发展乙烯、炼油深加工和精细化工等中下游产业,打造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特大型石化,到2020年,实现石化产业工业总产值900亿元。造纸产业方面:扶持湛江晨鸣浆纸四期项目年内达产、达效;争取冠豪高新特种纸及涂布纸二期项目2018年投产,中国纸业200万吨高档涂布纸项目2020年投产。拓展制浆造纸主产业,延伸发展建筑材料、印刷包装、原料加工、造纸设备等配套产业,打造国际一流、全国最大的现代化造纸产业,到2020年,实现造纸产业工业总产值300亿元。
为实现重大工业产业项目达产增效目标,我市将优化政务,降低企业税费成本,加大企业用地支持,加强金融信贷支持,强化人才服务支撑,建立联动落实机制,确保每一个重大项目都能够达产增效,实现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推动湛江振兴发展。
记者从市经信局获悉,近年来,我市传统产业取得长足进步,产业规模不断壮大,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为我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挥了“稳定器”的重要作用。2016年,全市优势传统工业规模以上企业439家,占全市工业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53%,规模以上优势传统工业总产值1195.7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6.8%,其中农海产品加工、家电、制糖和家具等重点产业产值907亿元。但我市传统产业也存在产业集聚水平较低、企业规模小、设备陈旧、创新不足、产品附加值低、品牌知名度不够等问题,成为阻碍产业发展壮大的瓶颈。为突破发展瓶颈,推动我市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要大力推进和实施家电产业、水海产品加工产业、制糖产业和家具制造产业等重点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到2020年,我市传统产业发展质量显著提高,综合实力、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产业链不断完善,价值链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不断提高,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明显,进一步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
根据计划安排,力争到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传统工业总产值达到1800亿元,年均增长10.77%。要大力推动家电、农海产品加工、制糖和家具制造等重点产业转型升级,力争到2020年,重点传统产业产值达到1580亿元;企业规模逐步扩大,带动龙头作用明显增强,超10亿主营业务收入企业20家以上,超50亿的企业6家以上。通过加快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优势传统产业创新型、效益型、集约型、生态型发展道,打造湛江传统产业升级版。
注重“抓大不放小”,推动食品制造、医药、羽绒、塑料鞋、建材等一批发展后劲强的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的规模、效益和竞争力。支持优势企业上市融资、兼并重组,推动资源向优势企业聚集,加快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优化调整全市优势传统产业布局,引导企业入园发展,推进优势传统产业集聚集群发展。鼓励和支持优势传统企业与高校、研发机构合作,加快推进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湛江特色水海产业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创新载体平台建设,推动企业与国内知名企业共建技术研发中心、创新中心,加快技改创新,积极推进智能化,大力研发新产品、新品种,促进产业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大力实施名牌带动战略,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创名牌和产品认证,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竞争力强、市场占有率较高的重点知名品牌。
为确保目标实现,要加强财政资金对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扶持力度,结合每年市级财政预算安排的1亿元扶持企业发展和技改资金,统筹中央、省、市各类支持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以股权投资、贷款贴息、事后补等方式,扶持我市农海产品加工、家电、家具、制糖、食品等重点传统产业,重点支持规模以上、在湛江注册、项目投资500万元以上的企业开展技术、技术创新和“三品”战略项目等。鼓励金融机构调整信贷结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提高审批效率,对传统工业企业开展技术、技术创新和并购重组、重大项目建设优先给予信贷支持,并在贷款额度、期限、利率等方面予以倾斜。开设工业企业技术融资“绿色通道”,对重点技术项目有资金需求的优先纳入“重点民营企业池”给予扶持。另外,在企业用地、税费政策、人才保障等方面也予以倾斜。
到2020年,全市现代服务业增加值达到900亿元左右,基本形成特色鲜明、结构优化、功能完善的现代服务业体系——这就是湛江实施现代服务业提速的一个宏伟目标。
未来,我市将结合城市发展实际,提前谋划和建设一批现代服务业项目,促进生产服务业集聚化、生活服务业便利化、基础服务业网络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借助智慧城市和电子商务、互联网信息技术全面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打造北部湾、粤西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高地。力争到2020年,全市现代服务业增加值达到900亿元左右。
优化现代服务业,发展布局是关键。我市将突出赤坎、霞山两个主阵地,统筹麻章、坡头和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三个建成区,结合城市更新谋划、策划、规划建设一批新的商贸服务综合体、高端购物商城、五星级酒店等高端消费场所,打造辐射粤西和北部湾地区的高端服务业集聚区;加快发展县域现代服务业,五个县(市)要因地制宜确定现代服务业发展方向,形成区域性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次中心。
服务业发达程度是衡量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为了发展壮大服务业,我市描绘出未来行进的线图——
大力发展滨海旅游业。围绕建设雷州半岛滨海旅游观光公,依托湛江丰富的岸线、海岛、人文、海洋文化、海鲜美食等资源优势,着力引进高端企业,推进雷州半岛全域旅游开发,打造国家级滨海生态旅游示范区、中国南方冬休独家、北部湾旅游中心城市和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
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修编湛江物流业发展规划,依托港口、产业和区位优势,重点发展港口物流、保税物流、冷链物流、邮政快递、第三方物流、城乡配送等,打造大西南和北部湾区域重要物流枢纽城市和粤西物流中心。
着力发展金融服务业。加快金融创新和开发步伐,重点发展总部金融、科技金融、互联网金融等,提升跨境金融服务功能,打造区域性金融中心。加快推进信息服务、科技服务、教育服务、现代商贸及会展、文化体育、房地产、健康养老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
科技引领未来,创新驱动发展。在当今社会,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崛起已经成为世界经济最富有活力的增长点,成为社会财富以几何级数增长的主导力量。我市提出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培育计划”,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带动我市特色产业及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激发企业自主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着力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带动我市高新技术产业提质增效,全面提升创新驱动发展水平,为建设环北部湾中心城市提供有力支撑。
从总体来看,目前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基础比较薄弱,高新技术企业只有79家,与珠三角地区相比差距较大。报告提出,我市要学习借鉴珠三角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好经验、好做法,通过发展新兴产业和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强培育和引进高新技术企业,集聚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知名度高的高新技术企业,着力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不断做大做强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力争到2020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60家,高新技术产品数量达到1500个,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800亿元。
我市将围绕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着重培育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资源与环保等新兴产业。规划打造“南方药都”。支持万里汽车申报新能源客车生产目录,培育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加快建设创新平台,力争湛江高新区申报国家级高新区年内获批。
如何吸引高新技术人才和企业落户湛江?我市将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税费优惠政策,制定向高新技术产业倾斜的招商引资计划,大力引进一批高新技术企业、高科技项目和研发机构,加快我市高新技术企业集聚。
对此,我市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扶持力度。调整湛江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扶持政策,适当提高补助额度;加强专利资助力度;提高科技励力度,设立湛江市产学研发展专项资金,建立有效的科技与专利机制,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和发明专利在本地,鼓励我市企业向外地高校、科研院所购买科技和发明专利在本地。对首先在我市实施并做出特别重大贡献的科研、发明专利予以重。到2020年,全市技术合同登记交易额达到1亿元以上。与此同时,还积极落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税收政策。
我市鼓励传统企业通过自主创新、转型升级等加入高新技术企业行列。实施大型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行动,加大财政补助力度,鼓励企业建设一批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机构,力争到2020年全市各类研发机构达到270家以上,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00家以上,新型研发机构6家以上。
我市积极支持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增强高新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发展后劲。实施孵化器“倍增计划”,支持企业利用老旧厂房、闲置房屋发展新型众创空间。
为加快建设科技孵化育成体系,我市实施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县(市、区)全覆盖行动,引导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着力提升孵化服务能力,加快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培养,催生高新技术企业;在遂溪岭北镇建设科技企业加速器试点,逐步建立“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专业园区”的孵化链条;完善相关优惠政策,鼓励民营资本投入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和园区建设。到2018年底,每个县(市、区)至少建设1-2个孵化器及1-2个众创空间。
作为汉代海上丝绸之的始发港口、“一带一”海上合作战略支点城市,湛江正在积极探寻“一带一”国家战略给地方经济带来的新机遇。把握好天然的地理优势“迎风起航”,湛江的“蓝色传奇”正在书写……
我市是个不折不扣的“海洋大市”,拥有全长1500多公里的海岸线%)、丰富的海洋资源、水产种类,以及中国长江以南最大的天然深水良港、华南沿海最深的航道。可以说,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决定了海洋经济对湛江而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如何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海洋经济的潜力,也是湛江筹划未来发展时急需思考的一个问题。
记者从市海洋与渔业局了解到,2016年全市海洋经济总产值1258.49亿元;渔业经济总量产值455.62亿元,水产品总产量128万吨,多项主要渔业经济指标连续十多年全省名列第一。蓝色海洋综合开发计划的主要任务是充分发挥湛江海洋资源和区位优势,拓展蓝色海洋空间,大力发展我市临港工业、海洋油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装备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渔业等14个主要海洋产业,建成全国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
构建完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海洋主导产业区域竞争力明显增强,确立区域性海洋经济中心地位,用3年的时间推进湛江“蓝色崛起”。紧紧抓住湛江被列为国家“一带一”海上合作战略支点城市和国家“十三五”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的良机,借鉴其他海洋强市的开发经验,开发利用和好海洋资源,做大做强海洋经济,以蓝色崛起引领全市经济加快发展。力争到2020年,全市海洋经济总产值突破2200亿元。要集约发展临海石化、能源等临港产业,大力培育以海洋生物产业、海洋高端装备为重点的战略性新兴海洋产业,加快培育和发展以港口物流、服务外包、中介服务、信息服务等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海洋服务业,推动现代海洋渔业和水海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努力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一核引领”,以东海岛为核心引擎,推进大项目和产业园区的建设;“两翼统筹”,构建雷州半岛东西两翼海洋产业集聚带;“三圈联动”,实现港口物流圈、临海工业圈、滨海旅游圈联动发展,不断优化海洋产业空间布局。充分发掘湛江30万吨级航道天然深水良港优势,加强与招商局集团在培育建设邮轮码头、产业园区开发建设、发展海洋经济、设立港产城融合发展基金等领域的合作。海洋开发与环保并重,健全海洋监测体系,加大岸线资源和海洋生态力度,构建蓝色生态文明。加强海洋综合管理,探索破解用海瓶颈难题。抓住省解决用海历史遗留问题的契机,加快推进涉海重点项目建设。
推荐: